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利胆、降血脂、抑菌等多种药理作用。游离姜黄素难溶于水、在体内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低,且代谢快、半衰期短。目前临床仅有胶囊剂,大剂量时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是在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代固体脂质纳米粒,是一种新型的纳米结构给药系统。将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作为姜黄素的载体,可增加姜黄素的体内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并保持其较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
1.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约70~200倍
口服灌胃给予SD大鼠姜黄素高效纳米制剂(50mg/kg)后,姜黄素高效纳米制剂的AIC0-t为(13556.55±305.41)μg/L*h,和罗见春等(2014·罗见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报道的游离姜黄素AIC0-t(172.41±31.66)μg/L*h(给药剂量50mg/kg)相比,生物利用度提高了72.8倍;和唐勤等(2013·唐勤·中草药)报道的游离姜黄素AIC0-t(158.03±18.05)μg/L*h(给药剂量100mg/kg)相比,生物利用度提高了171.57倍;和Maiti等(2007·Maiti·IJP)报道的游离姜黄素AIC0-t1320μg/L*h(给药剂量1000mg/kg)相比,生物利用度提高了205.4倍;
图1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姜黄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CMSLN)和姜黄素(CM)后的药时曲线
2.工艺简单,产品包封率可达90%,易于工业化生产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融熔-乳化法、高压乳匀法、溶剂扩散法、薄膜分散-超声法等。姜黄素水溶性较差,利用常规方法制备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其包封率较低。
本技术采用微乳-纳米粒法制备,结合了含药微乳和脂质体的特点,使纳米粒以结晶缺陷型或无定型结构存在,增加了辅料对药物的包容性,避免了药物在放置过程中的泄漏和因此导致包封率下降的缺陷。通过以微乳作为递药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将药物包裹于液态脂质中,再通过薄膜分散-超声的方法,使部分含药液态脂质及游离药物混合于固体脂质中,增加了纳米粒结构中姜黄素不规则晶型的比例,使承载脂溶性药物的空间容量增加,从而提高载,可制备得到包封率约为90%的姜黄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防止了姜黄素在放置中泄漏,增强了制剂稳定性。
姜黄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制备步骤如下:
(1)姜黄素纳米乳制备:称取姜黄素、油酸乙酯、聚乙二醇-400及聚氧乙烯蓖麻油,水浴中避光搅拌后,将水缓慢滴加至上述制剂中,避光搅拌,即得姜黄素纳米乳;
(2)姜黄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称取单硬脂酸甘油酯、磷脂、三棕榈酸甘油酯,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无水乙醇或二氯甲烷,水浴避光旋干,使圆底烧瓶内壁形成均匀分布的薄膜,加入姜黄素纳米乳,另称取吐温-80,加入水,超声使其充分溶解;将吐温-80溶液加入到圆底烧瓶中,置冰浴中超声,使圆底烧瓶内壁的薄膜脱落,即得姜黄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产品平均粒径约为232.7n。
图2 姜黄素高效制剂的粒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