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简介
系统综合利用北斗卫星定位与通信技术、高精度核辐射探测技术,建立多层次指挥的公共安全核辐射监测平台,通过对核辐射源全生命周期的常态化监测、对城市重要场所进出通道的常态化监测和应急探测切实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系统的建设目标为:建立全国核常态监测一张图,即在一张图上实现辐射源的位置和数值监测、重要场所核辐射异常监测、应急处置装备资源调度。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1)对核材料矿区的监测:通过在矿区布设北斗核辐射探测仪实现对源头的监测。
(2
)对车站、机场、港口等国家和城市重要进出通道的核辐射异常监测:通过全方位北斗核辐射探测仪,实现对非法夹带辐射源的非侵扰式监测,在及时发现和防范。
(3
)对医院、科研机构、企业等涉核单位使用中辐射源和废料的监测:通过布设北斗核辐射探测仪实现对源的监测,避免不法分子以积少成多的方式获得核材料。
(4
)对重要场合、重大活动现场的核辐射异常探测、定位、报警:大型活动场合配备车载、手持式北斗核辐射探测仪进行移动式巡查,及时发出警报。
(5
)在核常态监测一张图可以完成应急处置资源的管理,在发生辐射源丢失、泄漏紧急情形下,启动预案,就近调度应急处置装备对辐射源快速定位找寻,远距离发现辐射源。
技术特点
(1
)实现公共区域核辐射实时监控
系统按照国家应对突发事件“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对重要公共场所和放射源使用单位布设监控点,实时辐射值的实时监测,并通过北斗、地面网络等多种通信发送到监控中心,切实实现了公共安全核辐射的有效日常监测和核辐射突发事件的及时发现响应。
(2
)可靠性、安全性高
系统采用多种通信方式,在地面网络中断或无覆盖时,可以通过北斗短报文通信,有效保障系统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同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独立为用户提供服务,不受他国控制及政策影响,具有很好的信息保密机制,适用与公共安全监控指挥部门调度指令信息的传输。
(3)技术水平领先,业务模式创新
系统采用国内技术水平领先的辐射探测仪,探测精度高、探测效率高、探测距离远。系统将北斗卫星定位通信和高精度核探测应用与公共安全核辐射监控,业务模式具有首创性,并且符合国家政策发展趋势。
技术指标
(1)便携式北斗γ成像仪:成像角分辨率为≤3.5;视场:40±1°;探测射线能量范围为59.6keV~1.33MeV;测量灵敏度为距离1米时对活度为3.7×104Bq 137Cs点源成像,SNR > 5:1;防护等级:IP65;工作环境温度:-30℃~+50℃;持续工作时间:10小时。
(2)全方位北斗核辐射探测仪:探测视野范围为4π;水平方向定位精度±10°,垂直方向定位精度±20°;探测射线能量范围为59.6keV~1.33MeV;灵敏度为1µSv/h ≥550cps;定向时间为100uCi137Cs@1m,600s。
(3)移动式北斗剂量仪:探测射线能量范围为59.6keV~1.33MeV;剂量率范围:0.01μSv/h~300μSv/h;总剂量范围:0.1μSv~1Sv;计数率1~10000cps;剂量率精确度:<±15%;防护等级:IP65;工作环境温度:-10℃~+50℃。
技术水平
国际领先
应用领域和范围
公共安全保卫、出入境检查、辐射环境监测、核材料运输等。
专利状态
已申请专利6项
技术状态
小批量生产、工程应用阶段
合作方式
合作开发
投入需求
1000万元
转化周期
1年
预期效益
基于反恐形势的客观需要、核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需求、中国核事业发展的需求,在大力发展核能工业和核技术应用的同时,加强对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公共安全保卫、出入境检查、核设施污染检查、辐射环境监测、核材料运输等诸多领域对系统式、高效率的核辐射检查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是巨大的。本系统的顺利研制和成功运用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产生极大的社会价值。